2021/ 01/29 # 24 方念萱:數位性別暴力氾濫 別以為你是局外人

 

#24 方念萱:數位性別暴力氾濫 別以為你是局外人

 羅:今天除了盧老師跟羅同學,我們有一個來賓,政大傳播學院方念萱老師。

方:大家好,我是方念萱。

盧:我們從開播以來,就一直廣告方念萱會來,我們差點要被檢舉廣告不實。今天非常高興,終於終於念萱本尊來跟我們聊很重要的一個主題。我們podcast一直以來強調在民主的社會,本來是應該所有的人享受同等的權利,受到同等的保護,可是在現實世界裡,通常就不是這個樣子。我們過去比較常談的是用財富分配這個軸線,去顯示說我們現在的民主有一群人,或一些類別的人,他其實沒有受到同等的保護,然後往往傷害他,或是剝削他的那群人,反而得到更多的自由。那今天呢,念萱會跟我們談的是,通常是女性啦,但也不是說100%就是光是女性這一個類別,就是以性別區分的話,會經常而且可能越來越嚴重,就是有一群人,或一個類別的人,她受到比較低程度的保護,可是傷害她的人、剝削她的人,他們的自由度反而是越來越大。那這個問題一定要去談、一定要去解決,所以我們就請念萱帶我們去了解,現在越來越嚴重的一個叫做數位性別暴力。基本上可以在這個類別底下談,那這個到底是什麼?這個是其實不管你的年齡,不管你的性別,你的性向,這個都是一個嚴重,然後需要去討論需要去關注的問題。

方:我們會把暴力,我想我們很多人都可以理解,然後性別暴力也不陌生,很多人好奇的是說數位性別暴力,是不是要指涉,或者是意指,只發生在網路上面的互動?它未必如此。我想數位性別暴力很重要,然後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對於這些問題有所感觸,原因是在於,不管上不上網,因為數位它講的是發生或者是傳布的一個地方,但是網路其實就是上網、下網,現在已經是像旋轉門一樣開關自如,所以數位性別暴力簡單來講,講的就是說有一個人,或者是很多人發起,針對一個人他的性、他的行為,然後他的性別,或者他的跟性別相關的認同,他的性傾向,這一些利用數位科技來做,或者強化的一種傷害,所以有可能發生的場地不是在網路上,但是與性相關的互動,被存影、被存音,然後放到網路上,甚至有可能你根本沒有上網,你跟在上面流傳的影像故事完全無關,但是我們當代可以利用AI、新的科技,把你的聲音、把你的話語、把你的影像,藉由新的技術移花接木到另外一個在脖子以下跟你完全無關的軀體之上,所以這些事情其實樣態很複雜,它會產生的影響,恐怕就不是過往我們會說:又不傷妳皮肉只在網路發生。到現在為止還是有很多人這樣想:在網路上發生的事情轉瞬即逝,或者是他沒有真正傷害到你的肉身有什麼關係。我想這個觀念跟這個想法,恐怕是隨著我們在社會新聞裡面看到越來越多的網路霸凌,甚至可以致人於死,我們大概就已經稍稍轉了念頭。只是數位性別暴力對很多人來講,還是陌生,甚至社會大眾也還是會有人認為說:自己素行不良才會留下一些痕跡,只要自己管好自己,數位性別暴力跟我無關,我想這些大概都是偏見跟誤解。

羅:現在科技、技術器材的使用越來越容易了,所以不管年齡,不管有沒有受過訓練,其實越來越容易錄製、拍攝跟性有關的影片。老師剛剛講好像很多人,他們其實是自願的,他們以為這個東西只有存在在你跟我,我們的親密關係當中,這很普遍嗎?

方:對我來講,就是跟學生或年輕人聊天,或者是跟我研究訪談,我認為用影像記錄…我這樣說,就是比起我這一代,用日記、用書信、用筆,各式各樣的筆,來書寫,然後傳留;年輕一輩我覺得是用影像來紀錄,我們說拍照寫日記,或者是只在兩個人週年、親密的時候,舉起手機拍照,或者是錄影、或錄音,我覺得這事情大概真的是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用來存留紀錄日後回看的一種方式,所以如果要我說,我覺得是相當普遍。

盧:那這個聽起來很可怕耶,它好像有各式各樣的形式,有的是,當兩個人關係還蠻好,然後兩個人的關係會變,然後包括妳前頭講的,有些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在這一個,不管是陷阱,或是一個技術,或是一個惡意,或是有的還是營利嘛,對不對? 所以好像各式各樣的可能各式各樣的組合,聽起來很可怕,好像幾乎就是非常多的人都有可能還會是一個受害者。

方:對呀!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今天錄這個節目,結束以前,可能會覺得我們三個來合照吧! 上傳,然後曾經來此一遊,或是有此一集。可是你放上網路之後,老實說,你並不知道隨著科技,他會怎樣的改製、重新錯置,所以我還是要講,在我們學傳播的人來講,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內容的生產跟製造,叫產製;另外一個是,我覺得過往我們從大眾媒體時代,過渡到現在我這一輩的人,比較難思考到它的重要性,但它事實上才是影響非常大的,就是產製之後的傳布、傳散,它怎麼流傳? 傳遞到哪裡? 別人拿這個傳遞的內容如何再製? 我們大半都是去窮究你為什麼要生產這種內容? 可是老實說大門關起來,在臥房以內,或者每個人…有各式各樣的人呀,生病的時候,他拍一張照片,注意自己的形音容這個形貌有沒有改變? 我們拿影像關起門來自我紀錄,沒有妨礙別人。今天的問題是傳散,或者再製,這個權利在誰的手裡? 當我們這麼習慣說: ! 在此一遊,上傳打卡,tag彼此,這已經不是少數人的作為,是我們常常,尤其是年輕一輩留下足跡,可是如果那些影像,當被別人誤用,而使用的人欣賞的人,下載的人還振振有詞地說,做了就不要怕,那你會有什麼想法? 當這一些行為是跟性有關的時候,那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情緒跟反應?

羅:那好像女性受到的責難是比男性還要嚴重,剛剛老師有提到去年年底才發生的例子是有女性因為這樣子而自殺身亡,妳怎麼看這樣子這種不同性別遭遇這種完全不一樣的反應,或者責難的差異?

方:其實在美國多年前,開始會有網路的這個霸凌的的討論興起,也是因為當年在美國有一個大學生,他在入學沒多久,跟他的室友借房間,然後室友說沒問題啊,卻不知道他的朋友、同學利用intra-net利用校園裡面的網路安置偷拍,把他跟另外一個男性,因為他們兩位是同志的性行為拍攝下來之後,第二天就在校園裡面傳布,那這件事情沒有解決,那一個音樂系的新生就從大橋跳下去了。這件事在美國引發很多的反應。第一個我要說的就是,所以被傷害的人不單是女性,它有不同生理性別、不同性取向。那在台灣我們所提到的例子的確是2020年下半年的一個讓人很難過的例子,在臉書上面,有一位女性她開了地球,向大家披露他被四個帳號,不知道是假帳號,還是是真有其人,先是勒索她,要她看看怎麼樣提出對價,贖回她的親密照片,接著在她惶惶不安的時候,那個人就告訴她說我已經上傳,而且得到瘋狂的迴響。她在臉書披露她之後非常難過,不知道怎麼辦,沒有辦法跟親近的人講,結果底下的留言,卻是一連串的,包括好女孩怎麼會留下性交的私密照? 另外就是有非常多的人,不管是揶揄、好奇,不斷的寫求上車,後來這位女性就是自盡身亡了。一直到她身亡之後,臉書還開啟的,底下竟然還有人不斷的留下求上車的訊息。這類事情,其實是在全球各地都有,不單是在台灣,所以這個跟數位科技結合之後,對於他人的隱私、性事、性影像的窺看,往往我們第一個反應都是,誰拍照?誰主動拍照? 可是殊不知拍照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流傳有沒有得到當事人的同意? 而且當流傳,或者不流傳喔,他就不斷的來要脅妳,因為我剛才講的是流傳,但是試想,手中握有你的性私密影像的人,不斷的以此裹脅,要你順應對方的要求,這個性勒索造成的精神壓力。另外一種就是跟妳完全無關,你也沒有拍照,你也沒有傳散,但是忽然之間有一天打開網路,你發現妳的頭像、妳的聲音,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從來不是你的身軀不是你的作為的影像上面,那那樣的一個服務,它還可以跟繳費的人索取費用,告訴他說只要你願意你想把你心裡的任何人的頭像和聲音轉移到有色情動作的這個已經錄置好的影像上面,就是我們說的深假造假,所以這些事情跟數位科技相關係的事,正都在陸續發生當中。

羅:這個問題真的蠻可怕的,如果我們今天不去關心正視這個問題的話,很可能下一個受害者就是我們,然後我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這個事情已經開始在滾動,也越來越嚴重。我看老師寫過的文章,因為妳研究的關係,去訪談過一些私密照片未經他的同意就外流的,可能女孩男孩都有,妳可以跟我們談一下妳的心情嗎?因為我在想可能很多人不認識這些人,然後就以為啊,反正我只是看一個新鮮的肉體。

方:其實應該說我沒有完成訪問,因為當時有這個遭遇的受害人,她經由諮商接觸我,她認為我在做研究,想藉由跟我的晤談能夠跟一個她不認識可信任的人重新訴說自己的故事之後,她有找回那個力量,她可以說自己的故事,而且告訴自己不是她的錯,但是最後訪問沒有成的原因是,在我進行很多質化研究的經驗當中,我的邀約,我告訴她我訪談的內容,就像我們今天一樣,以及我們將要討論的那個不是她過錯的經驗,這件事情,我就注意到了受害者她本身,其實就又有很大的創傷症候的情緒出現,所以最後我們倆造同意就叫停。那這件事情,對我一個進行研究算是經驗豐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在2018年夏天立法院的公聽會上,曾經幫忙性私密影像外移的受害者處理的律師,他在公聽會上作證,他也表示說,他如果沒有經手過這樣的案件,親眼看到受害人惶惶不可自處的樣子,他也不會相信,他說的一句話,是我那時候在我的研究筆記寫的,就是說,很多人不敢置信,這一些被他人留下性私密影像,未得同意,勒索或散佈的受害人,他們的創傷經驗,比他見過的性侵受害者,還要嚴重。這個就是我的經驗,因為當時主動來找我,希望一談她的故事的女性受害者,她告訴我說,她反復看著我邀訪的文字,她受害的經驗又浮上來,她就一直發。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理解到,就是對別人來講,不過是兩張照片,更何況還有人說,照片不就是你要拍的嗎? 或者是你不知道也罷,但是你同意的啊! 那愛拍就不要怕,或者拍了就不要在這邊假惺惺。就是社會上很多譴責這些受害者的聲音,但是如果你看過這些他人手中握有未經他的同意而始終可以以此勒索甚至散步不知道到哪裡的人的話,那的確他的那個創傷經驗,跟實際我們所謂的肉體侵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羅:請問妳看,是因為網路有這個匿名的特性,讓這樣子的特質擴大嗎? 因為他們用一種很難聽的話,其實連我不是淑女,我都很難複述他們用的語言

方:很多人會認為是說,我們大家都曉得網路上面,我們的話語的流轉,很多時候也就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啊! 一種大家遊戲的樣態啦! 不見得要把它當真,就是很多人都會一笑置之,對於這樣的語言。甚至在網路上面因為app的流行,很多這樣子的相關的服務下載,你可以很自由,不費分文而下載檔案,當我們說檔案兩個字的時候,裡面既沒有人的形象,也沒有人的感覺,也沒有人的溫度,所以你不會覺得你每一次的觀看、分享,禮物交換,事實上就是真真實實的加重了的那一個躲在暗處不敢出來的受害人她心理的重量跟恐懼。

盧:因為它一旦開始流傳,其實很難從網路世界裡頭移除,對不對? 它就是一直不斷地,等於是它跟實際上肉體的性侵不一樣的就是,她知道她這些影像都不知道在哪裡? 不知道什麼時候? 還是很多很多人不斷地看著她的影片,或是看著她的照片,像歐盟他們現在那些什麼隱私保護,它有一個被遺忘的權利,可是這個實際在執行上面有很大的困難,可能做不到。

方:Google事實上在多年前就有總部的人到台灣,然後當時婦援會工作的朋友,其實在討論之後,也是希望能夠運用這一點進去,所以其實在Google是可以填寫表單,然後要求把這個影像撤下。但是重點是,我們都知道影像一旦上了網路,它就幾乎是用光速的速度在跑。如果有人下載、存留,事實上你是很難能夠追回來的。在最近我的指導學生,賴語安他做的碩士論文裡面,他其實處理的是遭偷拍的男性的情緒反應,及他對於自身經驗的理解,其實就有受害人他自己提到說,這件事情讓他日後再跟他人從事親密行為,或者甚至兩人只要是相處的時候,只要對方碰到手機,他都會跳起來,就會重新進入那個受害情景。而那樣子一個驚懼的人,我相信即使是兩個親密關係相處,恐怕也會增加彼此互動的時候的一些挑戰。那樣子的一個受害的情緒跟經驗,若不是身歷其境,很難讓別人理解。別人可能只會覺得你就過度神經質,或者又回到社會上的那種說故事的方法,你有少什麼嗎? 沒有啊! 你也沒有真的被侵犯,它不過就是一些數位檔案。那也因為這樣,我覺得我們在談言論自由的時候,我們恐怕真的很難理解有一些人,因為別人眼中無足輕重的不過是一張影像,他其實是沒有自由,因為他不敢再涉足網路上的某一些地方,所以那樣一個言論自由,因此讓某一些人自由被剝奪,甚至自己禁錮在自己的地方,不敢涉足網路上面他本來可以去到很遠的所在,我覺得這個不公平吧!

盧:對呀! 這假自由啊! 就是加害者的自由很大,然後受害者的自由從此就受限。

方:然後我覺得性別暴力有一個特質更是我們很難不可能吧,要求受害者,現身說法,也因此很多人對於這些受害人的經驗,是含混、懷疑,甚至是不斷用: 你不是完美受害人來要求他,意思就是,她必須哭天搶地,她必須痛不欲生,她必須讓別人眼中呈現出她已經奮力抵抗。這個不要講數位性別暴力,這個在我們社會當中,我們常常就是用完美受害人的這個角色,在檢視所有跟性相關的犯罪,包括騷擾、包括侵犯,所以這個一樣數位性別暴力,人們也是這樣去想像那個受害者,即使他是各式各樣,小孩、少年、生理男性、女性,跨性別,或者是

羅:這樣聽起來那個受傷害的樣態還有待建立,到底怎麼樣是受傷害? 因為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哎你又沒有少一塊肉,就像老師剛剛提到的,

盧:所以我會覺得除了推動修法,妳也參與推動修法嘛,除了法律之外,我覺得多談真的很重要,因為社會集體的一個認知或想像,就是不知道問題多麼嚴重?也不知道被害人他們受到的傷害有那麼的大,然後我們的理解的角度,去看的角度,多麼容易的被帶風向等等我們等於是處在一個相當無知的一個狀態,我覺得除了整個社會集體的認知,我們明明白白該譴責的就是那些亂散布的人,然後明明白白的不應該再去234度傷害的就是那些受害者,這些態度,我覺得真的是需要多談這些問題。

方:像剛剛談到,匿名是不是個很大的問題? 還有假造身份,假造身份跟數位性別暴力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身份竊用,那有些人在網路上他用他的技巧,以你之名在IG、在臉書,在其他的社群媒體上,再設立一個分身,在網路上面大放厥詞,散步你的影像,別人不疑有他,他要是怎樣去查證說,此人為真,此人為假,類似像這樣。還有譬如說,過去在台灣發生過的遠端遙控、遠程遙控,親密關係裡面,他如果在你的,因為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是Internet of things IOT很多新的建案,也強調智慧化家庭,你家中所有的燈具、電器,在你回家之前,就可以遠端遙控,燈亮了,爐子上開始可以運作了,可是如果不是你,而是一個跟你分手的對方,我不是在講恐怖故事,當我們把智慧放在物件上的時候,我們可能要注意說,那個控制權在誰的手裡? 我自己的研究也發現,過去學生年輕人他們會下載一些軟體,就是不見得是親密關係,就是社群的朋友,好朋友大家下載,所以你出門了,以後就會看到你還有多久時間才會到,然後那樣的軟體可能包括你的手機用量也會顯示,你在哪裡,逛了哪些網站,所以親密關係所有都分享,但是所有都分享,如果被竊取,或者是被用來轉而成為控制,那我想這件事情就值得大家再思考,所以從網路霸凌,到人肉搜索,到數位跟蹤、騷擾,然後到身份竊用,到因為共享帳號,乃至於操作你的帳號,然後讓你身邊所有的物件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都可以為他人玩弄於股掌之上,就是數位性騷擾等等,這些其實都是,都是算是數位性別暴力的樣態,而且它還在變化當中。

羅:那如果我去警察局報案,警察可以受理嗎? 比如說欸我受騷擾,哇,那這個騷擾有定義嗎?

方:你講得非常好,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最近常在提到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去年下半年,其實就有網友不是網友,就是就是有朋友在大眾運輸系統捷運上面,然後他發現有人不認識的人在一段距離之內,利用假造的訊息的標題,所以開啟了air drop,然後上面譬如說是防疫必知啦,點開之後發現是一個男人的陽具,竟然還發生當他下車之後換到另外一個車廂,再次發生,那他就去警察局報案,但這件事情就是沒法受理,除非你要在當時有證據,且是現行犯,有足夠的資料跟證據顯示,當然這件事因為網路,也因為電視媒體,還有報紙的報導,我相信大眾是提高了意識會知道,但是這件事有很多層次。比如說可能有些人並不知道手機如何使用air drop,當你對科技不熟悉的時候,這整件犯罪的樣態跟形態就不在你的經驗裡,甚至你就認為大概只是某個年齡層愛玩軟體的人知道吧! 其實不是,所以因為科技它會讓有一些人自顧自的就認為這個經驗與我無涉,彷彿你是安全的,可是想想看,我們現在有多少生活經驗跟人的互動都是在網路上,利用網路,還有多少時候你的身份、你的樣貌、你的密碼、你的ID,舉個例子來講,也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在日本,其實有迷,應該是說這些名流人物的迷,他從對方上傳到網路上的一張照片的眼鏡的反影探知到他的住家環境,然後再利用網路上的種種線索,拼湊出這個他心儀的對象住在哪裡,然後直接到他附近去騷擾。所以這樣子的情況就是,我認為當我們在說數位的時候,是線上線下揉雜在一起有如水流一般,所以你不常上網,但是這些資訊跟其他人的深刻的經驗對你也是有用,尤其是我相信這個社會需要對於可能存在受害人有同理的聆聽,那對於科技的熟悉與否,它不應該是讓你止步在別人經驗之外的一個理由。那更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天你也很可能會涉入其中,

羅:對呀! 那要怎麼辦呀? 我就很想問老師說,在實體的社會,我們還可以請願啦! 遊行啦! 拉布條啦! 可是數位世界的這些不法行為,或是令不快的行為,侵犯別人自由的行為,那我們能夠有什麼樣實際的行動?

方:我們在2020年年初,一群朋友成立了數位女力聯盟,大家可以在臉書上面搜尋,然後呢,這個是正式立案成立,然後我們現在這個團體也都接受小額捐款定期捐款,我在講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團體裡面其實已經有非常多的朋友加入,然後在過去學校、機關團體,不同的地方,法官學院也有,我們有去演講、去分享這個經驗,等於是提高大家的意識。另外一點,其實是在立法院進行遊說,因為現在也有不少立法委員對於這些數位性別暴力的相關的樣態了解,然後也在積極思考立法的可能性,然後也跟現在我們的民間團體ngo裡面有非常多的人可以一起聯手,然後寫文章、投書。總之,我覺得是處在一個把意識擴散的一個環境,那在前不久,教育部,在今年教育部、衛福部,也打算進一步更積極地在大中小學,更積極在不同環境裡面推廣,促使大家理解。那我想有很多朋友在教育部,就是去年年底上線新公佈的一個等於是短的一個像是動畫,或者是說明,能夠理解到。我覺得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不是受害人,你不是親手加害人,但是你可能是那個認為無所謂,我們當作禮物,流傳檔案,或者我頭湊過去一起欣賞看看影中人身材如何的那一個分享者,為什麼,其實在韓國他們也已經立法,對於並不是製作,但是傳散的人,其實也是定罪。

盧:應該要的。這個也是一種傷害,也是一種加害啊! 雖然是二手的。(推波助瀾)

方:那我覺得主要的也是因為,色情媒台在這幾年其實它特別強調素人風格,也就是他會由專業的人演出一種不諳世事,似乎是用偷拍的媒台,特別引發別人的窺秘。我個人還是認為,如果今天是在有親密關係的兩個人房間裡,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跟他人無涉,就你自己如何拍照,可是試想一個在不知情,在濃情蜜意的情況之下,他就認為兩造同意,最後他的素材被廣為流傳,作為報復,然後作為去娛樂大眾,然後在網路上面上上下下不斷的大家分享,然後網路上面有這種饋贈的禮物文化,大家認為不少一塊肉,無遠弗屆的傳散出去,這個再怎麼思考它不但是剝奪了一個人的自由,基本上其實是讓那個人可能處在永遠不敢再出來,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值得大家關注的。

羅:而且我覺得沒有人是局外人,老師剛剛提到說,用AI去改造臉部,所以每個人都很可能是會變成那個亂七八糟故事的主角,像偷拍這件事情,它就是很多人,我們認為女性,其實男性受害者也越來越來越多,他其實很難訴說自己的經驗。

盧:所以那個數位女力聯盟,它其實就是包括女性、男性,只要是受害者都是在它的範圍之內?

方:其實現在,我們每一次有任何的活動,其實會有一些人主動來聯繫團體,你就可以知道,他非常渴望能理解他可以求得什麼樣的幫助,那在現在的情況之下,在團體裡面,其實不是我,其實是社工,或者是其他方面比較有經驗輔助受害人的朋友,像我們的秘書長張凱強在裡面,所以他們會很有經驗的回應,但是我們的確會需要一個更有組織更有資源的發展。所以希望各位聽眾可以做三件事情,一個是在我們日常看到社會新聞當中,請注意一下受害人通常怎麼樣的被不當的報導? 第二件事情是,如果想要更知道科技的變化樣態,保護自己,也增加自己的力量,可以多上我們的數位女力聯盟的臉書粉絲頁,去了解新近的變化;第三個就是,在我們理解之後,彼此援引增加力量,向旁邊的朋友多一個人去說明,讓他也理解數位性別暴力的罪,不在於那個受害人,而在於我們的社會如何輕忽了認為網路就只有正面的力量,事實上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理解數位性別暴力它可以怎麼樣被防治才可能會解除。

盧:太好了!我覺得今天這一課對我來說真的是大有幫助,因為我本來也是沒有那麼理解這些問題,

羅:提高你的同理心ㄏㄡ! 讓我們一起下車吧! 這個動畫片蠻有意思的,歡迎大家去找來看喔! 讓我們一起下車吧! 謝謝! 掰掰~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12/09 #16 黃長玲:監督支持的政黨 攸關民主品質

2020/09/07 #02 美豬:Codex標準是真科學?

2021/08/11 #40 拿疫苗當通行證 先想想平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