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13 汪中和: 氣候變遷不只北極熊遭殃 台灣六都災難逼近

 #13 汪中和: 氣候變遷不只北極熊遭殃 台灣六都災難逼近


: 我們今天接著跟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汪中和老師繼續來聊氣候變遷的問題。上次汪老師談到今年中國大陸長江流域水患非常的嚴重,所以老師提到中國不會有太多時間來照顧我們,因為兩邊都需要為自己接下來的氣候災難做出很多的因應,我想到當大陸,(其實還有日本對不對?) 他們在對付水災、颱風的時候,台灣這邊是相反的,我們一方面會覺得我們躲過很多個颱風,但另一方面尤其是農民,可能感受特別深刻,台灣現在我們等於是有某種程度的旱災,老師能不能幫忙我們了解一下極端氣候,它到底是怎麼樣的運作方式? 我們到底該多害怕?以及我們到底該怎麼樣加強這方面的知識跟因應。

: ! 氣候暖化它在我們的地表累積了過大的能量,它在大氣層就會讓我們的溫度不斷地上升,溫度的上升的過程也改變了我們的季節,所以我們現在冬天越來越不冷,我們的夏天越來越長,溫度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是朝一個高溫熱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以台灣來說好了,鄭成功是在1661年登陸台南,1661年的時候,那個時候在全球來說,是一個小冰期的時候。那個時候全球的溫度其實都很低,台灣也是一樣,那時候台灣的平均溫度,像什麼呢? 像今天的京都,冬天都會下雪的,甚至於像南部的高雄,冬天也會下雪,所以其實你可以想像鄭成功他們軍隊來台灣那段時間也是蠻苦的,因為他們要對抗相當不利的氣候,可是現在我們因為暖化的關係,台灣已經從當初的京都那樣的緯度的環境,現在變成了小馬尼拉。我們的夏天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長,也越來越熱,可是這個還沒有停止,隨著我們的氣候暖化,繼續不斷的往前發展的趨勢,我們將來會往全年夏季化的方向去演進,也就是有一天我們台北就會像雅加達全年都是會是夏天。

: 老師你說台北應該要遷都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是不是? 那個不太是高溫的問題,而是海平面的問題,是不是?

汪老師: 都有! 以台北來說的話,高溫熱浪對它帶來的衝擊很大,今年7月台北的溫度打破了歷史的紀錄,我們最高的溫度是39.7度,很有感,從來沒有那麼熱過。我們中央氣象局有個高溫天的名詞,高溫天就是說,今天我們的溫度上升超過35度,在中午那段時間超過35度,只要一邁過35度,中央氣象局就會說這就是一個高溫天。過去,在台北這個地方,一年要邁過35度,一年是7天,那個是100年前。現在呢? 45天,一個半月。可是今年呢? 79天,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在1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的高溫天天數增加得非常的快,這不只是只有台北,其實高緯度的地方也是一樣,像今年的西伯利亞極區它的溫度就飆到38度,它過去只有20度,今年會飆到38度,整整提升了18度。第一個就是,這是過去完全想像不到的,第二個它怎麼會在這麼快的時間增加的這麼多?

: 老師,這是北極熊住的地方嗎? 是攝氏38度嗎?

: ! 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今年在西伯利亞的極區就出現了,因為極區的高溫,這麼熱,然後延續的時間這麼長,所以就影響到了整個極區的整個生態環境,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在北極圈裡面,最顯著的就是北冰洋,北冰洋因為過去都是低溫,所以它都是冰,因為都是海洋,所以都是海冰,就是海裡頭結著厚厚的冰。可是今年因為太熱了,所以今年到了九月…,每一年北冰洋的海冰,它其實就像我們的一年四季的起伏一樣,冬天的時候它長得特別大,因為特別冷,所以又厚又廣,它最廣的時候可以達到16000多平方公里吧! 整個的北冰洋通通都蓋滿了,然後到了過了春分太陽開始照到北極圈以後,一直到秋分,半年都是日照,所以它就開始慢慢慢慢吸收很多熱量變小,最小的時候就是在秋分的前後,它的海冰的面積會最小。所以自從北冰洋,就是北極圈,在300萬年以前形成以來,他都是大小大小這樣週期的起伏,從來沒有閃失過,但是自從我們開始有了氣候暖化,它這個大小開始有了一個趨勢,有一個方向,也就是它大的時候不像以前那麼大,變的比較小一點,可是它小的時候就越來越小,變得越來越面積越來越低厚度越來越薄。

羅: 那水都到哪裡去了?

汪:蒸發掉了! 都蒸發到我們的大氣層裡面去了,本來它是海冰,它融化以後,當然就到融到我們的海裡面,就存在我們海裡面,就像杯子裡的冰塊,溫度升高了,它也會融化一樣,所以北冰洋現在它在夏天,尤其是秋分前後,也就是它每一年最小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做氣候研究最重要的指標,每一年我們就看它到底有多小。 1979年我們有了衛星的觀測,我們可以很精準的估計它的面積,也可以估計它的厚度,所以我們就知道它的體積,從那時候開始以來,它就一直不斷的縮減。我舉兩個數字好了,在1979年,北冰洋它的體積,也就是它的面積乘上它的厚度是16,855立方公里,一立方公里就是11噸水量,然後每一年暖化它就減少一點,減少一點,然後這個趨勢從來沒有停,到了今年2020年的時候,它只剩下4,030立方公里,整整消失了4分之376%!

: 這個趨勢只會越來越嚴重,不可能再反轉了?

: 不可能了! 第一個,我們的大氣還在增溫,我們能量還在累積,我們的海洋吸收的熱能是最多的,它把我們過去的累積的熱能93%都吸收到海洋裡面,所以海洋它也還在膨脹、升溫,然後它的北冰洋,它下頭的海水在增溫,它上面的大氣在變暖,你想想看它受到的衝擊,只會讓它融化的越來越快,就像你拿著一個冰淇淋,你在一個熱熱的環境裡面,它只會融化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北冰洋。

: 我好像沒有修地球科學啦! 但我想像這些水可能會造成海平面的上升或者說有一些島嶼就不見了,然後海洋溫度上升就是對海洋生態也是很大的衝擊。台灣我們最清楚的,就是像珊瑚白化、死掉,所以這個衝擊其實是很多面向的。

: ! 這個衝擊它第一個會讓暖化更嚴重,因為北冰洋像我們地球一個天然的冷凍庫,跟南極大陸一樣它都是地球最重要的冷凍庫,一南一北,因為有了南極,南極是在3600萬年前形成的,北極是在300萬年前形成的,有他們兩個形成以後,我們地球才會有的氣候的冰期循環變化,過去是沒有的,自從有了這兩個冷凍庫之後才有了這樣的變化,有了這個變化,整個地球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然後我們人類也才有機會爬上地球的舞台,變成地球很重要的份子,沒有這個冰期的變化,我們人類大概沒有機會在地球上生存。但是現在因為暖化的關係,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北冰洋受到衝擊,越來越小,300萬年以來它從來沒有說在這麼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裡面,它的體積變化的這麼的快,它以前可以變大在冬天,變小在夏天,但它從來不會消失。但是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北冰洋就會消失不見,就會少了一個冷凍庫,我們家裡沒有一個冷凍庫,冰箱就會不冷,所以第一個,地球它的升溫就會越來越嚴重,第一個影響的就是生態環境,剛剛講到的北極熊,它那邊海裡頭的生物都會開始找不到牠過去熟悉的環境,牠就開始從地球上消失了,第三個就是它會讓旁邊的這些高山冰川冰原融化的更快,北冰洋是海裡的冰,就像我們杯子裡的冰塊一樣,我們杯子裡頭冰塊在融化,杯子裡的水不會增加,因為它原來就在水裡面,但是它旁邊有個島,這個島叫做格陵蘭,格陵蘭是台灣的100倍那麼大,可是它冰的厚度還有面積通通融化的話可以讓整個海平面上升,因為它原是在陸地上,所以它融化就會注入海中,就像我們洗澡水放了很多的水,排不掉水就會上升。我們現在可以估計,它大概可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7.4公尺,所以很可怕! 現在北冰洋,過去它很大,過去,它是格陵蘭島的保護傘,它任何在外面帶來的衝擊,北冰洋都可以把它緩解,把它調節掉,所以讓格陵蘭島從幾百萬年以來就很穩定的在那邊成長,可是現在因為北冰洋消失了,首當其衝的就是格陵蘭島,沒有了北冰洋的保護,格陵蘭馬上就會急速的消失,它只要消失十分之一就等於讓全球海平面增加70公分,

: 這樣全世界的地圖每年都要重新繪製一份新的。

: 現在還好,因為現在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還不算很快,我們現在一年大概上升是1.3公分,全球。可是跟100年來比的話,這已經是很驚人的數據了,我們在100年以前,大概一年是0.06公分,然後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變成0.14公分,從0.060.14,你可以看到是兩倍以上,那現在呢0.3公分,從0.14變成0.3,又變了兩倍,而且是越來越快,我們現在從衛星上去觀測,從2006一直到現在,大概是4.4毫米,也就是0.44公分。

: 這都是全世界平均?

: ! 全世界平均,當然有地方快,有地方慢,但是全世界這個平均下來的話,它造成的一種效應就會越來越可怕,簡單的說好了,因為這個暖化的關係,因為北冰洋將來有一天會消失不見,那從目前我們長期的觀測來看,北冰洋一定要消失不見,是在2030年前後(這麼快!) ! 我在讀書的時候,我是50年前我剛剛在讀地球科學的時候,那時候說北冰洋這麼好這麼穩定,它要消失不見,大概是不可能的事情! 等我博士班畢業的時候,我們老師說,唉唷有一天北冰洋可能會消失不見,不過那是好幾百年之後的事情。等我進入職場我的同事跟我們在討論的時候說,哎呀! 下個世紀可能就會發生了哪! 20年前我們的同事跟我說,這個世紀的末期我們就會看見了! (不用等到末期) 現在我們的同事告訴我說,最快在2030年以前我們就會看見,因為大家已經把過去,從1970年以來的數據,通通都整理出來了,然後大家可以看到一個長期的趨勢,他告訴我說目前看來2030年是我們逃不掉的一個門檻,北冰洋可能就會在夏天,秋分前後,就看不到海冰了,但是到冬天,因為照不到太陽,還是會回來一點,但是回來的會越來越薄,越來越少。

: 好可怕喔! 所以如果這樣看科學家在修正他們的研究,他一直是在朝一個壞的方向再修正,也就是當初的預測一直都太保守。雖然有很多人講說,科學家對於氣候變遷…,(包括川普),可是科學家他預測的都比實際上的情況還要太輕微了,實際的狀況早就比科學家預期的情況更糟、更嚴重,這樣感覺好可怕喔!

: 你講的一點都沒錯! 我們看IPCC報告就知道,以海平面上升來說,從1990年開始出的第一版報告,一直到最近出版的第五版報告,它裡面都有未來海平面上升的估計,它的前景、它的展望,那它會有一個range,有一個最低值、最高值,從第一版到現在的第五版,我們看到海平面實際上上升的狀況,跟它的預估的狀況來比,都是在最高值的方向演進。換句話說,它過去所做的所有的預估,發生的情況都是最慘都是最壞的情況發生。那未來100 200 300年,他也都已經做好估計了,那它也是一個很大的可能的範圍,可是我們知道將來真正會發生的,都是在可能範圍的最高值。

: 100年可能太久了,那老師,請問台灣會實際感受到的是哪些部分?

: 這個問的非常的好,在8月中的時候,其實我們台灣有個綠色和平組織,他就利用2050年全球海平面他會上升的幅度,配合美國有一個很好的氣候科學組織較,叫做 climate Central,中央氣象,那Climate Central它結合一群很好的科學家,把全球的數值地形圖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進跟修正,它的改進跟修正,把精準度提高了非常多,所以利用這個新的數據地形圖,配合IPCC2050年海平面上升的高值做了預估,特別針對台灣,是因為這個數字地形圖跟海平面上升可以影響的範圍現在都 Climate Central網站上面,它是一個公共財,每個人都可以上去下載.然後綠色和平就把台灣六都將來在2050(不過就是30年後),它會被淹沒的地方把它通通出來,做了一些視覺的圖形。它也告訴大家將來大家說,將來受到了衝擊,哪些地方最嚴重。什麼地方最可怕? 所以我們舉個的例子來說好了,他只針對六都,六都裡面影響最廣的是台南市,因為台南這個地方非常低,所以海平面只要上升一點,它淹沒的範圍就非常的大! 他說,到了2050年的時候,按照他們的地圖的估計的話,台南市被淹沒的區域是427個平方公里,這不是台灣最大的,因為他只針對6都,台灣最大地方其實是在宜蘭。宜蘭要比它大很多,可是它沒有估計而已,另外這個人口衝擊最多的就是台北都會區,台北都會區有一百多萬人都會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而必須要離開他的家園,才30年之內! 所以可以看得到,這個海平面上升是現在正在看到的一個危機,但是它正在加速,未來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危險。

: 2050年之後還會繼續上升? () 換句話說想要買房子的人最好買在山上。

: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就是說,按照現在的海平面上升的趨勢來看,自從海平面上升,我們現在買房子絕對不可以買在沿海的地方,像淡水、八里、台南七股或是安平那些地方,因為那些地方馬上就會被將來的海水淹沒了,所以你現在買的房子貸款還沒還完,你的房子已經不能住了。

: 好難想像喔! 其實快要到了,

: 但是高一點的地方,別忘了還有地震。不但有地震,還有糧食危機。

: 地震的話,我們只要避開活斷層帶,地震是一定會來,但是你房子如果蓋的堅固,他會搖但不會倒! 但如果你蓋在斷層帶上,他不但會搖要更會垮掉,只要不蓋在斷層帶上,基本上我們還可以活下去,雖然受到很大的衝擊,至少房子還在,命也還有,所以只要不蓋在斷層帶上,基本上我們還可以活下去。

: 怎麼變成在討論買房子啊! 盧老師,那妳講一下氣候變遷跟民主的關係好了。

: 其實我覺得資訊…這一類的重要的資訊,要有更多的傳遞,我們在主流媒體看到的也太少了,其實我覺得我們現在媒體要討論,就像童貝里Greta Thunberg瑞典那個女孩,她講說氣候變遷是這麼重要這麼急迫的事情,我們每天在媒體看到的,不是應該每天全部都在講這個嗎? 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機率卻非常的低,所以我覺得大家人民 應該開始自己剛剛汪老師講這麼多,這麼重要,我們聽了都覺得,其實我覺得很悲觀、很驚嚇、很害怕的資訊,都是一個科學家用科學客觀的角度說出來的事情。那大家..也許其實害怕不是一件壞事,害怕本來就是一個基本生存的表現,可是我們可以預作準備,減少災害,或是透過公民參與要求政府、要求媒體、要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開始有行動,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覺得人們自己不動就是被動的被海水淹沒或是被熱浪熱死等等。

羅:氣候變遷是跟我們切身有關的問題,不是只有北極熊會遇到,我們每次看到這些環保或是講氣候,就是直接給你看一張北極熊瘦骨如柴的照片,實際上氣候變遷是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實際生活。

: 它的衝擊其實是從我們的日常每一個層面,它影響到我們的飲水、影響到我們的糧食,影響到我們的居家安全、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 我們很謝謝汪老師今天來跟我們講氣候變遷的相關問題跟接下去的發展,他現在除了做廣播也常常寫文章,以及應邀論壇,就是在講更多氣候變遷對環境跟地球帶來的影響,包括醒報,還有一個叫做Needs Radio,有一個節目叫地球ICU,地球的加護病房,是在每個禮拜五的6點,下午傍晚6點,拜託大家多多去接觸跟吸收這方面的資訊,這個世界只有靠大家多去聽、多去接觸,多去誠實的感受,才有救! 沒有什麼其他的方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12/09 #16 黃長玲:監督支持的政黨 攸關民主品質

2020/09/07 #02 美豬:Codex標準是真科學?

2021/08/11 #40 拿疫苗當通行證 先想想平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