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0的文章

2020/12/18 # 18 汪中和談強震(下):科學模式推估台灣有強震風險

  # 18 汪中和談強震(下):科學模式推估台灣有強震風險   盧: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跟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汪中和汪老師來聊台灣可能會有大地震,請大家盡量準備好這件事情。那為什麼會說台灣會有大地震 ? 這個科學的根據是什麼呢 ? 汪:我們常常說這個地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個叫做地震預測,一個叫做地震風險。地震預測,我們說現在我們科學還做不到,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告訴說,下一個大地震它會在台灣的什麼地方 ? 什麼時間 ? 什麼深度 ? 用什麼樣的規模來發生 ? 這件事情我們現在做不到,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做地震預測。如果現在在網路上面你會看到有類似這樣子的情況說,在什麼時間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大地震,你不要去相信,因為我們現在做不到。可是地震風險不一樣的,地震風險就是說我們台灣它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會有多高,就像我們開車一樣,我們開車的話,你一定要買意外險,一定要買保險,為什麼 ? 因為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遇到車禍,不管是對方或自己如果受到了這種傷害其實都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是為了避免這個車禍發生以後帶來的損失,所以我們一定要強制大家要買保險,你的保險額度越完善,你將來的傷害就越小,那我們說台灣會有地震,我們真的不能預測地震,但是我們可以估計我們的地震風險有多高。 羅:這個風險是怎麼樣子計算出來的 ? 因為老師好像就是要告訴我們的確有這個風險,而且確實性很高。 汪:是 ! 這個風險其實就像苑韶所說的,有高有低,有強有弱,那我們現在台灣正是一個很高風險的時候,什麼時候比較低呢 ? 像 1999 年集集地震發生過了以後,那時候的地震風險就很低 ( 能量釋放完了 ) ,我們已經經過一個大地震,然後再發生大地震的機率就非常非常的小,我們現在談的是強烈地震,因為一般的地震,其實每一天都會有,一年我們台灣發生有感地震的次數,現在來說的話,大概是在 800 次左右,一年喔 ! 所以地震其實是天天都會有的,但是要發生大地震,強烈地震,而且是大規模傷害的這種地震,剛剛苑韶曾經有提到說,規模要很強,規模要七以上,死傷人數要很高,千人以上,這種就是非常可怕的。這種我們都不希望它發生,可是台灣過去發生過,將來還是會發生,目前發生這麼強的這種大規模傷害性的地震的風險,已經開始越來越高了,我們可以從科學上面一些觀察到的現象,我們累積的數據,可以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2020/12/18 # 17 汪中和談強震(上):強震週期警訊亮燈 防備應變動起來

  # 17 汪中和談強震(上):強震週期警訊亮燈 防備應變動起來 羅:大家好 ! 我們今天的節目又請到汪中和老師來當我們非常重要的來賓。 汪:是 ! 大家好 ! 盧:汪老師好 ! 禮拜四晚上有一個地震,那個地震其實我有稍微嚇到,因為我辦公室的東西有從書櫃上面掉下來。沒有撞到人,可是我覺得每次地震發生的時候,我真的都不知道,到底要留在這,還是往外跑,還是它待會就要停了,還是它要震個不完 ? 羅:而且這次搖晃的時間蠻長的。 汪:是,大概有十幾秒鐘,在台北。 羅:汪老師正好上一次有跟我們提到很久沒有大型的地震了,那個能量的累積,可能會伺機爆發,這次算是你說跟我們說的,釋放能量的地震嗎 ? 汪:不是,還沒有。我們預期的大地震它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就是規模要在 7 以上,而這次當然是沒有達到,只有規模 6.7 ;第二個它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死傷,我所說的死傷是在千人以上。台灣在過去的一百年裡發生過三次,像 1906 年的梅山地震, 1935 年的新竹台中大地震,死亡人數 3500 多人,那是最多的,再來就是 1999 年的集集大地震,我們俗稱 921 大地震,死亡人數是 2400 多人。這三個都是規模 7 以上,死亡人數超過 1000 人,我們就說這是大規模死傷地震。我們預計這個台灣將來會發生類似這樣子的地震的風險很高。 羅:其實聽起來蠻可怕的,最主要當然是人民的傷亡這個部分,令人很難以想像。 1999 年,我已經是大人了,所以我記得 921 大地震。其實真的是社會一個很大的創傷經驗,接下來我們知道日本 311 ,可是你用這麼冷靜的口氣講大地震,我們好像有點不寒而慄,那我們能做什麼呢 ? 汪: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地震是我們台灣每一個人要面對的宿命,我們台灣是板塊擠壓產生出來的島,所以 600 萬年以來,從它開始形成到現在以來,其實地震就不會停,將來也不會停,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怎麼樣跟地震相處。地震有小地震有大地震,那小地震其實我們不怕,其實像 10 號發生的這個地震,我們叫做非常和善良性的地震。第一個,它的地震規模很大,有 6.7 ,我們說它真的是幫我們台灣累積的地殼能量釋放了一些出來;第二個,它的震源很深,它有 77 公里深,整個震波傳遞到我們的地表的時候,能量已經減少很多,所以我們地表震度就不會那麼高。雖然我們台北的震度還有 4 ...

2020/12/09 #16 黃長玲:監督支持的政黨 攸關民主品質

  #16 黃長玲:監督支持的政黨 攸關民主品質 羅:大家好 ! 我們今天繼續請台大黃長玲老師來跟我們聊公民參與。 盧:上一次長玲老師跟我們談公民參與是降低焦慮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我們關心的議題,我們比較實質的去透過組織,透過捐款,一方面作為這些組織的後盾,一方面降低我們自己的焦慮。那今天長玲老師要接著跟我們講更多的降低我們的無力感的妙招。 羅:太重要了 ! 盧:然後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到底只是個選民而已 ? 還是我們是公民 ? 黃:謝謝苑韶跟倩儀。我其實不太知道是不是妙招,但是我想對於台灣大部分公民來講,就像倩儀講的,如果我們不只是選民的話,那其實一方面對於個人而言,你關心社會關心國家你的焦慮可能會比較低一點,二方面的話就回到我上次提到的,就說對我們整個國家的民主的品質來講,它可能會變得比較好。因為其實今天如果問台灣人說 : 民主是什麼 ?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選舉 ( 投票 ) 。就是說一想到民主,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 這裡頭很有趣,像剛剛苑韶講的投票。其實我們政治學者就知道,投票跟選舉是很相關的兩件事,但它其實是兩件事。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 其實我們台灣很常選舉,但是很少投票。甚麼叫很少投票 ? 尤其那個投票,事實上是關於一個具體的公共事務的解決,其實我們如果想到民主的話,舉個例子來講,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民主,它的原型其實是雅典的城邦政治,在近代民主政治崛起之前,那當然雅典的城邦政治其實跟我們今天的民主有很大的差別,最大的差別就是說,在雅典,公民是很特別的身分,很多人沒有公民的身分,那個年代很多人沒有公民的身分,首先就是,所有的女人都沒有公民的身分,那你若是某些職業的人,你如果是戰犯或是奴隸,你根本不是公民,不是公民,你就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但是當代的民主,其實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年齡的限制,其他所有的限制,在歷史上存在,譬如以前女人不能投票,後來可以投票;以前勞動階級不能投票,後來可以投票,以前少數族群不能投票,後來可以投票,以前有些國家沒受教育的人不能投票,後來可以。但是我們回頭來講,剛為什麼說投票跟選舉是兩件事,譬如說,在雅典的城邦政治當中,他們常常投票,但他們幾乎不選舉,為什麼因為他們是直接民主,在這個狀況之下他不需要選舉再選代議士,選政治的代表,他們是直接民主,對 ! 那誰來服公職呢 ? 他們有時候就輪流,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