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改革 顧及貧富不均才能永續
勞保基金預計6年內破產,眾人關心勞保改革從何下手?面對平均壽命長,退休人口領年金時間也拉長,再加上低生育率,勞保結構逐漸朝倒三角形發展,政府改革朝多繳少領的設計方向,令勞工憂懼。政府呼籲不要債留子孫,營造的氣氛將反抗聲浪指為不理性,要人民勒緊褲帶,並把屬公共服務的領域轉為私人市場競爭的場域,在在擴大貧富不均的槓桿。
勞保時不時喊出要破產,況且退休年齡只會往後延,不只年輕人,現在連中年人都不確定自己的退休金會是什麼情況?之前流傳勞保改革的手段將提高保費費率、降低給付率,以及拉長平均投保薪資。政府在一片熱議聲中,已暫停改革時間表。
勞保改革涉及保費費率、年資給付率、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時間長度、雇主負擔比例、政府撥補、退休年齡等等,需援引會計、人口結構等專業技術面向,非一般勞工能直接參與。
然而面對「多繳少領」的選項,政府進一步縮小社會互助的領域,況且中層和底層勞工所得每一塊錢都計算繳稅,但整體經濟結構遇到困難,卻要這些勞工承擔。政府同時要避免撥補擴大赤字,已然逕行撙節。我們看到撙節在歐洲好幾個國家,已證實其負面作用影響深遠。接受國際機構紓困被迫撙節的南歐國家,青年失業率在30%到40%間。公立醫院人員和資源不足的窘境,今年遭遇新冠病毒疫情考驗更是一路挫敗。台灣社會不應走這條路。
未來勞保改革必需放在整個分配大結構底下來看,而不是被切割為單一議題處理。不然以目前邏輯,勞工在勞動成果分配階段先被出賣一次(低薪凍漲),繳稅時再被賣一次(稅率不公),等到領退休金時又被賣一次(救勞保基金的年改方向)。
台灣稅制長期放任富人累積財富更便利,台灣股市飆漲幅度超越GDP成長率,股市利得卻免稅。所得統計顯示,台灣有錢富豪靠的是資本所得,根據中研院院士朱敬一2016年提出的數據,台灣最有錢的0.01%的收入結構,資本所得占比達93%。原因在於台灣土地增值稅較綜合所得稅低,富人賣土地賺更多錢。
土地增值稅率這些年並無變動,資本所得累積財富的方式仍持續。
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勞保改革如一味強調勒緊勞工的褲帶,只會讓貧富差距更加惡化。私人保險公司或銀行和基金公司鼓吹人們理財存退休金,充分印證政府政策一再圖利財團的質疑。雖然個人追求財富自由無可厚非,但是民眾絕對有理由質疑,政府為何在提供人民安全的這個基本角色上退讓?
財富分配的槓桿嚴重傾斜,政府面對勞保破產的態度,更凸顯了勞工長期受到踐踏打壓被視為理所當然。在平衡貧富不均一事上,勞工抗爭會是改變全世界的重要力量。唯有勞工群集力量合理抗爭,在社會大眾做為後盾的環境,才能撼動傾斜的大體制開始改變。
勞保改革要溯源面對分配不均的問題,「基金沒錢了,咱們廣大勞工再不多付就要枯竭了」的說法是繼續陷在舊故事邏輯裡,只會把社會帶向更窄的道路。
回想起台灣罷工史上最長久的空服員罷工事件,電視上播出畫面:旅行行程受阻的顧客怒指空服員說「貪哪!你們就是貪哪!」。
這樣的對立場面令人寒心,事實上,導致罷工延長,該負責的是已拿了許多政府補助、個人財富超出常人想像的資方。未來若遇到類似情況,人們若能作為爭取權益的勞工的後盾,對空服員說:「叫你們主管出來!叫他趕快拿出誠意跟勞方談判,改善勞動條件解決僵局。」台灣貧富差距問題嚴重的結才開始有望能解開。
民主有事嗎?podcastt希望推動討論,改變舊的故事建構邏輯,大家一起型塑新的未來。
Anchor: https://anchor.fm/mixedpaper
Apple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6%B0%91%E4%B8%BB%E6%9C%89%E4%BA%8B%E5%97%8E/id1530861157
Radio Public: https://radiopublic.com/-6NZkN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DsmQ9u9u1IrDlgItCpVqQ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