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29 汪中和:台灣2050年碳排量目標高過1990年 恐遭世界排斥
#29 汪中和:台灣2050年碳排量目標高過1990年 恐遭世界排斥
盧:大家好今天我們請到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汪中和老師來跟我們聊一下我們到底還能夠排多少的溫室氣體到大氣裡頭老師好
汪:倩儀好還有這個各位聽眾大家好
盧:我們在上一集的最後頭汪老師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數字就是9400多億噸。這個數字是什麼呢?這是我們全人類還能夠排到大氣裡頭的溫室氣體有多少,以今年開始起算的話還可以排9400多億噸。
汪:還可以排9450億噸是如果說是我們要力守巴黎氣候協定在這個世紀結束的時候我們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要超過以工業革命為基準的兩度的話,我們現在在大氣層裡面還可以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額度就剩下9450億噸。所以如果說是今年2021年我們排放了400億噸,那我們就剩下9000億噸了。那每一年你排放的量就要從這個扣除。那以這個2020年我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來說,我們的二氧化碳加上其他的這個相等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大概就是400億噸。以400億噸來說的話,如果我們不做任何的減少改變我們只剩下25年就會邁過9450億噸的門檻
盧:就是肯定到時候一定會超過兩度C
汪:對只要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這個數字我們的兩度C就一定是守不住了
盧:這是可以精確計算是一個很科學的它不是有彈性的我們想要跟老天爺談判說我要多用一點好不好,老天爺可能沒辦法。那一頭是固定的,是我們這一頭我們能排出去多少這邊才是一個可以移動可以調整的
汪:是我們是說假定我們不要超過兩度的話我們就不可以越過九千多億噸的這個量當然我們如果說真的是越過了譬如說我們越過了這個一兆噸那我們的兩度當然就一定守不住。我們當然還是可以排,但是地球上面因為溫度增加,能量不斷累積,我們所帶來的衝擊是更可怕,然後更嚴重我們面臨的這種壓力是完全想像不到的
盧:非常可怕的的世界的感覺。那9000多億噸是全球,那台灣的積極度台灣的表現怎麼樣我們的目標設定怎麼樣
汪:以台灣目前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設定的目標是要在2050年的時候比2005年那個基準要降50%。 我們2005年的時候其實是超過2億噸的。那以這個我們在1990年的排放量來說,我們其實是只有1億多噸。
盧:等於是十多年就幾乎要翻倍
汪:我們在2000年以後都是超過2億噸,是非常非常驚人的,那我曾經算過如果我們以2005年,大概是2億6000多萬噸,那我們這樣子的話還有1億3000多萬噸。其實那樣子的量比我們在1990年的時候還要高。我們在1990年代大概是在1億1000多萬噸;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的是像現在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我們要達到的目標的話,其實我們要排放的量比我們在1990年代還要多。可是按照這個現在巴黎氣候協定還有它的前身京都議定書的精神來說的話,我們在這個大氣裡面的碳排放量一定要比1990年代當作一個基準的話,要比它少。所以是我們是達不到的。
盧:老師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設定的目標是2050年的時候台灣政府他的野心這可以講野心嗎小到說我們只在2050年的時候碳排要減半。相對於什麼減半呢?相對於2005的碳排量要減半。那2005的碳排量相當多嘛
有2億6000多萬噸。所以我們把它除以2的話我們的所謂的野心就是2050年我們還要排1億3000多萬噸。那這個量事實上是比大家包括歐盟包括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會用的1990年的基準台灣在1990年的基準都還不到1億3000多萬噸。所以我們的野心變成說是我們到2050年的時候我們還要排比1990年的時候更多的碳這個叫做我們的目標好可怕喔我們的野心怎麼會這這麼這不叫野心我們的責任心怎麼會這麼的糟糕啊
汪:是我覺得這是第一個我們國家在這一方面是非常的保守第二個非常的緩慢第三個是全世界恐怕都沒有辦法接受的一個數字.所以就算是我們把它寫在我們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其實如果拿到國際上面的話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接受
盧:我們可不可以去遊說其他國家懲罰台灣做這麼糟啊因為這個是現在有人在談說你這種溫室氣體排放這是什麼crime
against humanity因為台灣排出去的碳又不是只傷害台灣我們在傷害全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類後代或者是其他生物動物聽起來好可惡哦
汪:是。但是我不需要我們去遊說國外的不管是一些先進的國家或者是就算是聯合國的這個氣候峰會還有一些環保團體都不會原諒台灣也不會放過台灣
盧:我們很像是一個破口就像在防疫的時候常常會說防疫破口假如說台灣的碳排這麼糟糕然後也不設定一個像樣的目標的話我們就是那個碳排的破口
汪:是。而且不但是對我們國家形象非常的不好,而且對世界的環境會帶來負面的衝擊。所以第一個是人家恐怕他不會答應;第二個就是他們會聯合制裁
盧:太好了。那我想問老師 最近因為藻礁的問題然後缺水的問題常常在媒體裡頭或是政府單位他會去講我們的發電的方式然後在講我們的發電方式的時候政府拿出來說我們會有進步,我們發電的比例會越來越好,它永遠講的只是個比例就是可能綠電會再多一點多一點然後燃煤會減少一點,它從來不去講那個總量,總量就是我們的quota還有多少它永遠都給你看一個比例的圖看比例就會覺得好像政府有在做事就是好像有進步,因為綠能會多一點點燃煤會少一些這樣子。我這個感覺有錯嗎?因為我覺得政府好像是給我們一個錯覺,引導我們去看那個比例就好,不要去管總量。
汪: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觀察其實總量非常的重要那以碳排好了聯合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總量他就是告訴我們說我們在未來這一世紀就不可以超過9400多億噸那我們未來從現在到那時有80幾年的時間那你就知道說在八十幾年的時間我要都不超過這個限度我每1年可以只能夠排放多少所以聯合國才說嘛他說到2050年的時候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我們的碳排放量通通加起來不可以超過110億噸,在2050年的時候。因為在那個量之下我們的自然界可以差不多也可以把我們所排放的量把它吸收。另外就是我們也要發展一些碳捕捉與碳封存的技術,甚至於不但是說完全不會留在大氣層,還可以把大氣層裡面過去所排放的再把它降低。所以這是聯合國給我們的。那110億噸差不多就說在2050年的時候大概是90億的人口,每一個人一年大概只能排放1.1億噸。那我們按照台灣現在的人口我們的人口大概很難增長了就算是現在的人口我們到了2050年我們還要排放那麼多的碳我們平均一個人一年是5噸,這是沒有人可以接受的。所以說我們其實就像你說的我們其實需要要從那個階段如果說我們只能夠排放那麼多就譬如說每個人每年只能排放1噸我們2300萬人那我們只能夠排放2000多萬噸。然後我們的這個產業我們該怎麼去分配,這才是我們該做的。你從2050年的目標、然後在2040年的時候、2030年的時候、現在到我們的2020年,我們該怎麼去做。
盧:應該是從這個方向推過去而不是從那個方向來
汪:對了對對從反向來規劃我們未來,不管是能源也好國家的長期規劃也好應該怎麼做
盧:這樣聽起來台灣很想一個寵壞的小孩一直在跺腳我要我要我要我就是要燒這麼多煤或是燃氣問然後燃氣也是化石燃料然後就排這麼多碳到大氣裡頭別人已經做了他們份內每一個人排1噸的時候,台灣卻說我要我要我們每個人要排5噸,台灣真是了不起
汪:台灣不能夠了不起因為台灣台灣到時候恐怕就被整個國際社會隔絕排斥然後我們的下場會很慘.所以我們應該要看到說未來我們其實面對的,不只是自然環境,我們要面對全世界其他所有的國家.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做快速的改變將來我們的下場會很慘
盧:而且我想到除了外頭的人會懲罰我們就算沒有他們的懲罰我們自己也會受到懲罰包括前陣子老師你在媒體講到說台灣的形狀會從番薯變成香蕉因為海平面上升之後台灣的那個輪廓從番薯變成香蕉我覺得可以講說我現在的官員我們現在的政府它犯了另外一個罪叫作賤賣國土因為我們的國土消失了
汪:是他不但是賤賣國土他還透支我們後代的資源。也就是說應該是未來10年20年或者更長時間我們的後代應該要享受的資源他現在就把他掠奪掉了。所以他是偷了未來這些孩子們的財產
盧:那蕃薯變香蕉是會在幾十年內就會發生嗎?
汪:那倒沒那麼快我們說幾百年後會發生。但是2030年以後我們就會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壓力我們在2050年的時候台灣就有幾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在海水下面,我們已經無法再使用了.那個不只是土地的問題,它還有我們的工業設施、我們的海港、我們的耕地、我們所有很多人的他的身家他的房屋都消失了。
盧:我最近大概一兩個月看到一些國外的報導,他們都在講說最近好像北極南極冰又裂了,說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又比他們之前以為的又更快了
汪:是。從我們這個衛星的觀測可以很精準的看我們冰雪圈的變化.北極它的這個海冰的面積不斷的縮減他的這個厚度不斷的變薄所以它的體積已經比1979年減小到只剩下四分之一在夏天最熱的時候最小的時候只剩下4分之1。所以我們可以很精準的估計說未來的十年之內我們會看到在夏季末的時候秋分左右,北冰洋會沒有海冰,那它直接的衝擊就是格陵蘭因為格陵蘭完全靠它保護,所以格陵蘭會大幅度的消融。格陵蘭消融得越快我們海平面上升的就越急。格陵蘭全部消融的話我們海平面會上升7.4公尺。我們現在估計說在這個世紀結束的時候它至少會消失10分之一,也就是70公分以上,
盧:很嚴重 對啊很嚴重然後颱風一來
汪:那只是格陵蘭哦我們還沒有看到南極地像你剛剛說的其實南極尤其是南極西大陸南極西大陸它帶來的衝擊也是非常的嚴重它有兩個冰川現在消融得非常的明顯它不但是表面消融它下面的海水溫度也不斷的升高是從下面去掏空它。所以這兩個冰川它所帶來的衝擊也非常非常可怕。所以他的這種影響比我們這個過去的估計來得太早、太快。所以我們過去對海平面一直在做估計。ipcc對未來的100年200年300年他都有非常長遠的這種預估,可是我們現在看起來他的預估本來都有一個不準確度的這個範圍,後來我們發現實際上發生的都是在他不準確度範圍裡面的最高值出現,真的是非常非常驚人而且非常可怕的。所以以目前來說好了,在這個世紀結束之前我們說全球海平面至少會上升1公尺。我說是至少。如果說是情況不良然後發展得更壞的話,它就會比1公尺上面還要多很多。我有看到這個比較極端的估計是2.2公尺,所以這都是我們在不要說是這個30年前,10年前都想像不到的一個情況。
盧:真的我覺得我們的國土一直在縮小然後每次談到這些都覺得很絕望或很沒希望,可是我們剛剛私底下有講說其實我們最近開始覺得有一點希望,那我們可以來談一下為什麼老師你覺得最近會有點有希望的感覺
汪:是。我們看到政府的政策我們看到很多長遠的規劃完全不把氣候變遷對未來地球會帶來的衝擊把它考慮進去,這是非常錯誤的.可是我也有看到說因為現在網路的崛起然後資訊的流通,我看到很多人他會接受到很多正確然後即時的訊息,然後他會開始警覺然後他也會開始反省,甚至於開始有一些這個修正的行動。譬如說最近我們台灣發生的藻礁的這個公投的連署就是一個最好的一個例子,可以看得到說其實民眾的力量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那原先藻礁它的這個連署行動是很不理想,可是當這個資訊開始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才理解到說他碰到的這個問題遠超過他過去的想像,所以他開始改變他的想法,讓她願意去連署。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連署的行動一下子成長的非常的快。這個絕對是超過我們傳統的這種思維,也超過政府他的想像。但是這就是看到了這其實是民眾的力量。我覺得這種力量才是一個看不見的力量,這種看不見的力量它能夠發揮它的威力,也就是我們未來面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看到的。也就是我們不能夠看到現在的政府過去的那種傳統的思維,把我們帶到應該帶的地方,因為太慢了、太保守了、根本來不及了。我們只能夠靠民眾自我的覺醒,然後大家願意去改變然後不但是願意去改變他會變成一個想像不到的力量,逼迫政府要轉彎
盧:我的感覺跟老師一樣也是這次藻礁一個驚人的人民的一個爆發力出來啊也是有帶給我希望因為其實我們當初會做這個podcast,我們就是有感覺到說民主的我們現在譬如說藻礁這一次人民的力量出來它等於是回歸民主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就是人民他要他要告訴政府要往哪走,然後因為長期以來政府它是不太聽人民的。可能選舉投票,投完票後其他360幾天都是沒他的事。可是這一次藻礁讓我感覺到說,其實我們人民真的要做到我們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告訴政府說我們要往哪裡走然後政府你走偏了請你走回來。我覺得這也算是幫政府一個忙,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假設說政府它是有點被產業綁架那我們就給政府的力量說你不要一直被它綁架你可以回來你可以走到正確的道路上,我們可以不要每年噴那個這麼多碳,我們可以去實現台灣的這個責任生態上的責任,然後滿足這個巴黎氣候協議告訴我們說我們的配額還有多少。所以像現在溫管法修法,老師覺得還有希望就是我們把我們的目標至少設定到一個像樣的標準嗎?
汪:我覺得我們無法迴避一定要去做而且一定要跟國際接軌 國際就已經很明確了2050年就是要零碳排2050距離我們現在也非常的近了只有30年的時間所以我們面臨的壓力當然很大可是我們真的是沒有辦法迴避,我們只能夠咬著牙,然後把這個重擔承接下來,然後從那個目標往回看,我們現在該怎麼樣的努力去做.其實去年的9月去年的10月不管是中國大陸不管是日本韓國他們都紛紛宣布說他們要在這個2050那中國大陸是2060年實施零碳排。那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正面的訊息。以韓國日本甚至於中國大陸他們現在在溫室氣體排放的量體來說,遠遠超過我們國家很多,可是他們都願意做這樣子的宣示,他們願意把他們當作國家努力的目標,也變成他們改變的一個動力,我覺得我們國家根本沒有辦法去迴避這個問題,我們也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們只能夠先把這目標定下來,然後我們坐下來好好的算一算我們未來我們該怎麼樣的調整怎麼樣的改變。
盧:我覺得台灣的確我們因為在政治上我們是在一個比較艱難的處境所以有的時候從經濟上那種要拼競爭力啊等等的考量是無可厚非可是歸根結底到那個本就是我們要所謂的愛台灣,那個愛台灣是一定要愛地球才有辦法愛台灣。否則所有的那些什麼愛台灣、台灣最了不起真的都很虛。所以我們如果回歸到台灣還要固根本的話,我們那個生態的問題真的要認真的放到我們每次在談一些產業啦、經濟啦,一定要放到那個方程式裡頭。然後我們不要因為有一個台積電啦什麼護國神山它是很棒沒錯,可是當它把我們的資源天然資源都耗盡的時候,我們真的不要沾沾自喜,覺得訂單多或是股票好棒,因為那個都在更嚴重地傷害我們的地球。所以非常高興老師可以很清楚的解釋給我們聽為什麼這件事情是這個樣子。然後我相信政府它永遠都有很多苦衷啦,那我們人民就是去幫忙政府不要被那些苦衷給綁架,我們可以幫助政府用正面的力量回歸到正道。
汪:也就是說其實這個政府應該是為我們服務的如果政府真的不好我們除了從選舉的時候把他改掉以外,我們平常就應該發揮我們自己應該有的力量。未來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政府沒有辦法達到我們要靠我們自己去把握。
盧:太棒了,謝謝老師。那請大家一起來參與更有意義更有意思更有趣的公民參與,然後幫助政府走上正道。
汪:是。命運是在自己手上我們要自己好好把握。